穿成恶毒养母:把反派暴君养歪了 第269章

作者:山水蔚蓝天 标签: 穿越重生

  “你竟然知道《论语》?”一位官员过于震惊,心中的疑问脱口而出。

  他们理解话里的意思,大娘很高兴。但他们看不起大娘身为河湾村一员的文化水平与素养,大娘不开心。

  这些外来人就是太大惊小怪了些!

  大娘淡淡道:“我不过是听人念过几句,瞎用罢了。诸位,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岁月不待人,咱们都要珍惜光阴。

  大家既然来了,不妨好好赏一赏我们河湾村的风景,或者去图书馆读几本书,莫要堵在这里,浪费了大好光阴。”

  众人瞠目结舌,在巡逻队员的引领下,恍恍惚惚的往里走。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是陶渊明的诗句。

  一位在村口铲粪的大娘,竟然不仅会背《论语》,还知晓诗词,信手拈来?!

  那他们家中不爱读书,不成器的子孙,岂不是还比不上河湾村村口铲粪的大娘?!

  皇帝和官员们心中震撼,久久难平,骑在马上,仍然满脑子的不可思议。

  乔装打扮,混入人群的侍卫,见皇帝心不在焉,个个精神紧张。

  他们时刻注意着皇帝的安危,警惕地戒备着皇帝周围所有人,生怕有人跳出来刺杀皇帝。

  笔直漂亮的街道上,行人言笑晏晏,一片和乐。

  可侍卫们总觉得心头隐隐发毛,他们警觉的四下张望。

  街道上,挑着担子的百姓,赶着马车的行商,背着书箱的儿郎,结伴而行的姑娘,踩着滑板的娃娃,吆喝娃娃注意安全的红袖箍村民,一切都再正常不过。

  就连他们重点注意的,拿着棍棒的巡逻人员,也没什么问题,在兢兢业业的维持秩序。

  临街的人家,有妇人坐在窗边纺线;有老人家坐在门口编着筐子,唠嗑晒太阳;有小娃娃背个奇奇怪怪的背包,举个小风车,欢快的高声尖叫着,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一切都非常安详和乐,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总感觉身上隐隐发凉。

  真是邪了门了!不会有潜藏的刺客吧?

  村头唠嗑的老人们撩起苍老的眼皮,瞧他们一眼,招来玩风车的小娃娃,递给他一块糖,让他告诉巡逻队员。

  有贼人混进来了!

第363章 放什么肆放

  巡逻队员收到消息,揉揉小娃娃的脑袋,让他告诉大家,不用担心。他们巡逻队也是分明暗两队的,已经在盯着那些人了。

  那些人的身形和走路姿势一看就是练过的悍勇之徒,藏在人群当中,四下打量,眼冒精光。一看就不是什么普通百姓!

  以为穿件寻常布衣,就能瞒过他们这些巡逻人员吗?!

  他们已经做好了面对悍匪的准备!不过,眼下要先瞧瞧他们具体有多少人?

  乔装打扮的侍卫们提心吊胆的护着皇帝,前往四海街。他们当中已经有人快马加鞭的赶来,提前订了住处。

  皇帝被铲粪大娘震了一遭,心中对河湾村成为经济中心,村民弃农从商的喷薄怒意,就像是被人捏住的气球,忽然陷了下去。

  街上人多,骑着马,走的也不快。他干脆下了马,把缰绳扔给随行的太监。自己背着手,根据路牌的指引,直往田中去。

  他倒要看看,在百姓们都觉得做生意比种地轻松,比种地挣钱的村中,能把地种成个什么模样?

  宫人和官员们连忙跟上。

  一行人穿过屋舍花树,无暇赏景,直奔地头。

  大片大片绿色的麦田映入眼帘,在微风中微微起伏,犹如绿色的波浪。

  农人散布其中,正在除草。也有老者坐在地头拿着竹筒杯喝水,并和邻地的人闲话。

  皇帝望着整齐漂亮的麦田,不可思议的睁大了眼睛,这里的麦子怎么这么茁壮,长得这么好?!和他们来时,沿途所见的麦田截然不同!

  没有那么多野草,而且颗颗麦穗看上去都饱满紧实!麦子颗粒好像也都比别人多!

  皇帝上前两步,掐一株麦穗。

  “住手!干什么呢,你?!”

  地里一位擦汗眺望的老者,猛然一声大喝,拎着锄头,沿着田埂,气势汹汹的走来。

  其他在地里劳作的人,听见喊声,见皇帝他们一行人如此之多,也一个个停下了手中的活计,齐心协力的往地头去给同村之人帮忙。

  皇帝身边的太监连忙喊道:“护——”

  “住口!”皇帝喝止太监,但侍卫和官员们不约而同的护到皇帝前面。

  扛着锄头,佯装下地的巡逻队队员,跟随乔装打扮的侍卫前来。

  看到侍卫们的动作,领队的曹开指指被护在中心的皇帝,小声说道:“看样子,这人是他们的头儿!”

  “这人看着不像是匪徒啊!”

  “莫非是贼?”

  “什么贼?偷麦子的贼?”

  他们在后面小声议论。最前方,皇帝拨开护在身前的侍卫,朝神色不虞的老者进行解释。

  “老人家,我是看这里的麦子种的好,好像比别的地方结的麦粒都要多一些,所以想要掐一支看看,数数到底有多少颗粒。”

  老人把锄头往地上一拄,生气道:“你想看,你就掐我的麦子?!看你有人护着,不是寻常人家,人也儒雅,八成是读过书的!难道不通文墨,不知礼义廉耻?!”

  皇帝身边的太监既想要呵斥老人放肆,但听着老人既像骂又像夸赞的话语,又觉得呵斥对方,也不是特别妥当。一时犹豫,未曾开口。

  而皇帝被老者劈头盖脸一通骂,被骂的直发懵。

  他习惯了天下皆为他所有,习惯了所有人对他毕恭毕敬,习惯了下人献上一切最好的东西,还要感恩他的看重。

  更何况,他去看麦子颗粒有多少,是为了解民生,是将来为了造福百姓,突然被骂,有种没来由的憋闷和委屈愤怒。

  老者才不在乎他神色好不好看,没好气的骂道:“你若是读过书,就该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书读了那么多,难道就不往脑子里记吗?记了,却不知道尊重粮食,读的是什么书?!”

  “你就是没读过书,也该知道拿别人的东西,必须要经过主人家的允许!不问自取是为贼!”

  “放肆!”皇帝身后的官员义正言辞的大喝,区区一个老农,怎敢如此喝骂圣上?

  “放什么肆放肆?!我看你们才是行为放肆!”

  沈沙“叮”一下把锄头砸到地上,说:“来到我们村,莫名其妙摘我们的麦子,你们还有理了?!知不知道一颗麦子从播种到成长需要多长时间?知不知道我们在地里忙活多少时日,才种出一颗好麦子?”

  “你们来,二话不说想掐就掐?你看看这麦子它熟了吗?你为满足你的好奇心,就糟蹋我们的粮食?如果人人都像你们一般,感兴趣就掐一株,我们的粮食还能保住吗?收麦的时候,能剩几颗?!”

  “就是!都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我看你们犯了错,还想狡辩,真是可恶至极!”

  围拢过来的村民们纷纷发声,“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做了错事竟然还能倒打一耙!”

  “看你长得人模人样,做人做事怎么这个态度呢?真是道貌岸然!”

  “你用这个词不对,应该是衣冠禽兽!”

  被指着鼻子骂的官员,气的脸色通红,眼中燃烧着熊熊怒火。

  而他的同僚们,有拍着他的肩膀,示意他稍安勿躁的。也有努力忍着抽搐的唇角,免得自己笑出声的。更多的则是不可思议地望着那位老者,被出口成章的老者震得目瞪口呆!

  皇帝被骂了一通,心中的愤怒与委屈却全部不翼而飞。他瞠目结舌的望着面前这些村人。

  一个个拎着锄头,挽着裤脚,草鞋还带着泥巴的农人,竟然个个腹有学识,谈吐不凡!

  尤其是最开始骂他的那个老者,看起来平平无奇,诗词和四书五经中的句子竟然张口就来!

  眼见自己身后的官员不堪受辱,与村民们都要吵起来了,他开口说道:“行了,此事是我不对,做的不妥当。”

  他上前一步,朝老者拱拱手,“老人家,是我考虑不周,擅自动您的麦子,实在对不住。此事是我错了。”

  老汉抬起手,想要像程夫子一样捋胡子,但看见自己手上的泥巴,改为朝皇帝摆摆手,云淡风轻的说道:“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第364章 没见识的外来人

  皇帝面带笑容的点点头,“多谢老人家海涵。不知您高姓大名?”

  他认定了这位老者是一位居住在田园间的隐世高人。

  他身后的官员们,也都心中好奇。哪个朝代都有隐世高人,但真正能够和隐士们有所交集的人少之又少。能碰到一位隐士高人,实在是一大惊喜!

  面对众人的熠熠目光,老汉摆摆手,“什么高姓大名?我就是一普普通通的老头子,姓王,叫二狗。”

  皇帝和众位官员默然无语。

  真是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啊!真是一位朴实无华的隐士啊!

  皇帝问:“我观你老人家谈吐不凡,定然不是普通庄稼汉,不知你从哪里来,为何定居在何湾村?”

  王二狗看傻子一样看着他,“我祖祖辈辈就是河湾村人!”

  想想面前这个人,虽然不太懂礼仪,但是知错能改,也是个不错的人。可惜脑袋好像不太好使,他一个老头子能有啥谈吐不凡的?

  他语重心长的说道:“我没什么谈吐不凡的,村里的小娃娃都要比我知道的多,我还是跟孩子学的。顶多平日去听一听公开课。”

  “年——”他瞅瞅皇帝的脸庞,长得不赖,脸挺白,已经有了皱纹,约莫有个四十多岁,这句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喊不出了。

  王老爷子拍拍皇帝的肩膀,转而说道:“小兄弟啊,人活到老,学到老,没事还是多读读书,好好学习学习吧!”

  皇帝心梗,一脸吃了苍蝇的模样。

  身后的官员和随从们默默垂首,不敢去看皇帝的脸色。

  被一个田间老汉说读书少,需要多多读书,好好学习,他们的皇上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这么评价的皇帝!

  皇帝好不容易才扯起嘴角,扯出一个笑容。

  “谢谢老人家的告诫。老人家,我想问一问,为何你们村的麦子比其他村子要长得好?我们从外地而来,一路见了不少麦地,鲜少有种的像你们这么好的!”

  王老爷子哈哈大笑:“这就是我说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种了一辈子地,都想要粮食产量高一点。年年也不过是起早贪黑的拔草,或者浇地上肥。产量根据天时好坏有点变化,但总体并不高。

  自从认了字,我们去图书馆看了一些农书,又去上了张夫子特意组织起来的农桑交流课,这脑袋是一日比一日清晰,也明白了老人传下来的种地经验究竟是何道理。

  我们根据张夫子的建议,把好的经验都给集中起来,结合农书上的方法,划分实验田,选育良种,注重栽种方法,改进肥料配比,根据不同的变量进行种植。

  来回倒腾了六七年,终于有了一点点成果,粮食产量提高了一些。不过,张夫子说产量还可以更高!”

  皇帝心中震荡。提高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