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恶毒养母:把反派暴君养歪了 第195章

作者:山水蔚蓝天 标签: 穿越重生

  宁旭也没想到,顾云淮竟然会肯定韶儿,而不是直接否决!

  这等心性,确实非凡。

  宁旭神色复杂。

  顾云淮无暇关注他们,只说道:“因为没有注释,所以众人理解各不相同。

  有很多人认可,‘民可使之由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的说法。

  也就是驱使民众是理所当然,而不需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是一种相对方便的治理方法。

  因为百姓愚昧无知,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不会提出任何的意见,只会执行,自然不会对政令的实施形成干扰。”

  宁旭、县令、县丞、县尉等人都默默地注视着顾云淮。

  这种解释确实更广泛,得到了许多读书人为官者的认同。

  “很多人认同的,未必是对的!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这句话为何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更好。”

  顾云淮竖起一根手指,“第一,从孔夫子的思想主张来看。”

  “无论是‘使民如承大祭’、‘使民以时’、‘养民也惠’、‘使民以义’;还是‘举善而教不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都表现了孔夫子爱重百姓、教化百姓的主张。”

  “除此之外,还有一则对话可表其思想。”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意思就是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赶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多了,该怎么治理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要是民众已经富起来了,又该怎么治理呢?”孔子说:‘教他们,施以教化。’

  从对话里可知,孔子一直主张教化民众,而非不可使知之。这是第一点。”

  “第二,从上位者的角度来看——”顾云淮顿了顿,没说愚民之术是平庸之人的选择,而是说:

  “从上位者的角度来看,教化民众,民众知礼向善,有利于地方安稳。民众知廉耻,知礼仪,知好恶,人心向善,则相处之间更为和美,为人仁善而少有作奸犯科之辈。”

  “除此之外,开民智,也有利于发展。

  比如,我们村里,大家识了字,会自己读书,看《齐民要术》学嫁接、学养殖、学沤肥种地之技巧;还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发挥才智,造出更好用的农具,无不利于农业之发展!”

  河湾村的百姓们再赞同不过!

  要不是读书识字,他们哪能学到知识?哪能明白许多事情中蕴含的道理?哪能搞什么发明?

  正是因为读书识字,他们的脑袋才变得越来越灵光!才能在种地之余,做越来越多的事,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顾云淮继续说道:“农具的改进,可使百姓更为轻松,同样耕作一亩地所使的人手会减少。省出来的人手,可以去做其他事情。

  若是做其他的营生,不仅可以民富,还可以让国库有更多的税收。

  若是去读书,不仅可以明理,君王也有更多的英才可以任用。”

  而且,人才越多,对君王而言,越是有利。可提拔新晋人才,打压世家!可让庸者下,能者上!

第245章 非是池中物

  “基于上述两点,我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更为恰当。”

  顾云淮话音刚落,就有读书人提出疑问。

  “民众知道,但知道的一知半解,若不理解上位者的苦心,心存不满,不是更容易出乱子吗?”

  顾云淮:“你说的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政令传达讲解不够到位,民众不理解。这往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就像我们传话,从河湾村传到大桑村,再传到靠山村,再传到榆树村。一句话,传数个村子后,很可能被传成了别的话,甚至被添油加醋,起到反效果也不是没可能。

  针对这点,进行改善,可以很大程度上杜绝民众误解政令的情形。

  第二个问题,就是对民众的教化还不够到位,导致民众学了,但学了个皮毛,或者学了个半桶水。自以为懂了,其实不懂。对于这种情况,必须还要继续教导,加强教导。”

  “就像你说的,第二种情况,即便加强教导,也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但一项政令下达,是不容推脱等待的!民众一知半解,心怀不满,耽误甚至反对政令的施行怎么办?”

  读书人再次质疑,他不认同这个解释。

  “两相比较,民众不需知其所以然,直接按照命令去执行,才更有利于政令的畅通!”

  他言语铿锵有力,目光灼灼的盯着顾云淮。

  没错!就是这样!教化民众,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就是出力不讨好!反而容易让人长出叛骨!

  愚民之术才是正确之道!才是驭民之术!

  宁旭很高兴能有人替他说出心声。

  除了他,还有一部分读书人,有更赞同宁韶的管事等,皆为提问的读书人叫好!

  面对不争的事实,看顾云淮还能如何辩驳!

  百姓们想要为顾云淮助威,却口笨嘴拙,不知道说什么好。

  河湾村的百姓们更是着急,哎呀,自己学了,怎么就学了这么点东西!到用的时候,怎么就找不来,怎么就这么笨呢!

  方远他们更是恨自己平日不爱读书,读了也鲜少深入思考,在此关键之际,竟然帮不上忙!

  张梓若情不自禁地往前走两步,担忧地望着顾云淮。

  顾云淮朝她笑笑,从容的问提问者:“你可有功名?”

  读书人一愣,“暂未。这与我说的问题又有何干?”

  顾云淮笑道:“自然有关。你非官员,非上位者,即便读了书也只是民。即使做了官,对圣上而言,也是民。”

  “若不兴教化,你与其他人有区别吗?天下皆愚昧之民,从哪里选拔任用贤才呢?若不兴教化,县里的县学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读书人被他问住了,一时讷讷不能言。

  “至于你说的,民众一知半解,反对政令的事情——”顾云淮笑意盈盈,“历史上好像不止一次有读书人反对朝廷政令的事情。”

  “然而,历朝历代有因为民众读了书,对政令表达出不同的意见,就取消科举,取消县学,不让人读书吗?”

  这下,持反对意见的读书人犹如被一棍子敲到头上,神色惊愕愣怔,连嘴都张不开了。

  看他们好像受的打击过大,顾云淮笑了笑,言辞缓和,“凡兴教化,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但比及民众无知,民众有知而有异议,倒是好事。上位者可以广纳言路,得知民众反馈,做出更好的决策。”

  “使民不可知的治理方法,乍一看方便,其实不然。若有人心怀叵测,恶意鼓动,民众如果愚昧无知,很容易被轻易鼓动生乱,则地方易乱,且民众性命不保。”

  “若民众有知,他们自会明辨是非,不会轻易被人鼓动。他们有了学识,自会用学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地方安稳,更有利于发展。”

  县令捋着胡须,笑意融融地暗自点头。

  若是想要愚民,朝廷又怎会将兴教化作为地方官员的考核成绩之一?

  一些人认为,所谓的兴教化考核,是看本地读书人中举者是否多,考中的人多,就是教化成绩好。百姓,则不在此范围内。

  可他们恰恰忘了,读书人也是民!民,也可以成为读书人!

  这一点,云淮,讲的甚好!

  县令望向顾云淮的目光满是喜爱!不凡!此子不凡,非是池中物啊!

  顾云淮正在做最后的总结:“正如理越辩越明,有为的上位者也不惧有识之士多,只会为之感到欣喜。

  因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如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好!”

  百姓们拼命的鼓着掌,高声吼出内心最澎湃真挚的情感!

  石头他们举着扇子蹦蹦跳跳,“好!”“班长讲的真好!”“班长真厉害!”

  方远他们激动地鼓着掌,内心有种自己都说不上来的感动。他们与有荣焉地挺直了身板。

  不愧是我们小师兄,讲得就是好!与读书人辩驳也丝毫不落下风,甚至更胜一筹!把对方问得话都答不上来,妙!太妙了!

  “好!”“好!”“讲得好!”不住的有人叫着好,热烈的掌声如海啸般席卷千场!

  人群里的沈河按着前边人的肩膀,往上窜出好大一截,高声喝道:“出口惊风雨,音落震鬼神!此中有真意,谁人不是民?!”

  他的家人,他前后左右的村民皆震惊地扭头看他,转眼便跟着他一起吼了起来。

  河湾村的百姓们也都加了进来:“出口惊风雨,音落震鬼神!此中有真意,谁人不是民?!”

  “出口惊风雨,音落震鬼神!此中有真意,谁人不是民?!”越来越多的百姓跟着唱和!

  县令他们站起了身!

  宁家人惊愕地回头!

  认知被冲击了的读书人陷在浩大的唱诗人群中,听着震耳欲聋的诗词,越发愣怔恍惚。

  所有的人都在唱和!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唱和!

  “出口惊风雨,音落震鬼神!此中有真意,谁人不是民?!”

第246章 我爹他怎么了?

  百姓们扯着嗓子,齐声高喝,如狂风怒号,巨浪滔滔!穿云裂石,响彻云霄!

  无论宁家主仆,还是平日不将百姓放在眼里的富贵人家或清高读书人,此时此刻,无不震撼难言!如被汹涌巨浪拍击,一时晕晕眩眩几不能站立!

  县令热泪盈眶,民,平时柔为水,怒时成浪涛!无论何时,从来皆不可缺少!

  顾云淮站在台上,看为他欢呼喝彩,为自己呐喊的百姓们;看神情激动又为他骄傲的张梓若等人;看逐渐跟着高喝的读书人们,他脸上缓缓绽出一个淡淡的纯粹至极的笑容。

  民众高呼声久久不止。

  身为主持人的沈数都快把嗓子都给喊哑了,才让大家平息下来。

  他声音嘶哑,神情激动:“三位小选手都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请评委做点评!”

  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评委。

  燕飞一如既往,言简意赅:“宁韶多为解读,意思通顺,却无亮眼之处。沈照有理论相对照,观点新颖。云淮讲解更为周全,也更有说服力。”

  “没错!”“没错!”百姓们小声应和着,对这份点评很是赞同。

  宁韶扣着椅子扶手,不高兴地绷起脸。

  宁母脸色也不大好看。都是世家之人,怎么燕公子说话如此不客气?三个孩子,在他嘴里,怎么自家韶儿倒成了最差劲的?明明韶儿讲得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