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水蔚蓝天
方远:“……”
张梓若接过来翻看,淡淡地望向方远,“写好的功课?不小心落家里了?”
方远讪讪地笑笑,“我错了,夫子。我、我中午不休息,保证给补上!”他举手发誓,“我要是补不上,就让我、让我……”
他还没想出什么合适的誓言,方羽就补充道:“让他去掏粪!”
方远难以置信!
方羽义正言辞,“我爹说,做人要惜福,有机会读书要珍惜。要是上学读书不认真,不如掏粪沤肥去地里,看看哪样更费力气?有比较,人才知道珍惜。”
张梓若笑言:“这话说得很对。方远,今日中午你把功课给补上。对于你未完成功课还撒谎的行为,就惩罚你明日午休间隙去沤肥。”
方远愁眉苦脸,同学们哄笑一片。
张梓若温和道:“大家不要笑。施肥是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之一。百姓困苦,一大主要问题就是吃不饱。沤肥乍一听很脏,很好笑,其实也是正经事之一。”
“李绅的《悯农》,大家应该都读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天种下一粒小米,到秋天的时候就能收获上万颗。
从一到万,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力。但其实说创造力不够贴切。粮食是怎么长成的?是百姓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种出来的。
若是把粮食撒在地里不去管它,草长得比庄稼高,一年到头未必也能收上多少。庄稼长得好,全靠百姓的辛勤劳作。”
“再看下去,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百姓们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照料田地,四海之内的土地,凡是他们能开垦的、能种的良田,都种上了庄稼。为什么农夫犹饿死?”
学生们面面相觑。他们读是读了,背是背了,但没往心里去。
为什么饿死?
何乐犹犹豫豫地举手:“因为粮食不是他的?”
张梓若:“算是一种情况。还有其他答案吗?”
李清柳举手:“因为粮食不多,交完税后剩下来的很少。而且一大家子子子孙孙住在一起,人多,地却不多。家里剩余的粮食平分到每个人身上后,都很少,没有人可以吃饱。”
张梓若点头,“没错。四海无闲田,里面有多少是属于百姓的呢?我们先不说达官贵人的土地有多少,单说百姓自家的。
地里种上粮食,一年辛辛苦苦忙到头,亩产平均100多斤到200多斤不等。当然土地特别肥沃的也可能达到300多斤。但在我们这里不多见。
根据规定,夏秋两税,交三成粮食。但交粮时,会出现谷物被老鼠、麻雀等吃掉,或者人为毁坏的情况,官府需要弥补这部分损失,所以向百姓多征收一部分谷物,这就是所谓的‘加耗’。
有时候,官府征收的加耗是一石谷物加耗两斗。有时候加耗是正税的2到3倍。
此外,百姓交粮需要自己运输,如果不自己运输,就要掏一笔钱或者粮食,称为脚费或脚钱。
大家可以自己算一算,一亩地,一亩不是特别肥沃,也不是特别贫瘠的地,收粮一百多斤,交去三成税,交去加耗的粮食,还剩多少?
这一切还需要有个前提,碰到的父母官不是一个横征暴敛者,只是正常收税。但凡有其他苛捐杂税,百姓手里还能留下粮食吗?即便有,能让一家人撑过一年吗?
河湾村临河而居,灌溉相对方便,产量算是比较高的。但交完税后,依旧有人家揭不开锅,吃不上饭。”
“粮食产量高的河湾村尚且如此,土地贫瘠的村庄呢?会不会有更多的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却连饭都吃不上,活活饿死?”
学生们沉默。他们绝大部分人家庭条件好,也根本无需考虑这些。到河湾村来,即便经常见农人辛勤劳作,也并无太多感想。
今日方知他们如此勤劳,竟然还有饿死的风险。
“如何避免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局面?”张梓若问,“我们有什么能做的?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
“育种,施肥,除虫等等,都属于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以后你们的课程会加上这一项。”
“我划分了几块实验田。大家可以进行对照实验。粮食,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事。为提高粮食产量,作出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赞扬的!”
“倘若你们能汲取优秀老农的经验,发明创造出更好用的农具,总结出更好的种植增产方法,编制成书,教授他人,也许会像其他大家一样青史留名。我愿称之为农学家。”
学生们微微睁大了眼睛。种地也能有如此成就吗?
张梓若笑道:“历朝历代,凡经典之作,皆流传于后世。农业是任何朝代都极为重视的存在。哪个朝代不想粮食增产呢?哪个明君会忽视一本集大成之作的农业经典呢?
若有集大成者,必也受人推崇,历经千百年而声名不朽。”
原本因为要去沤肥而心中不舒服的方远,瞬间感觉自己要做的事多了一丝郑重和神圣。他坐直了身子,神色平静且坚定,再无丝毫的不情愿。
他沤的是肥吗?他沤的是国计民生!是百姓生存之根基!
家中有铺子的陈泽举手询问:“夫子,除了增加粮食产量,还有其他的办法吗?世上有没有产量更多的粮食?
就像刚开始大家都种小米,后来人们发现麦子能吃且产量高,就种麦子。要是有产量更高的粮食,直接让百姓换一种粮食种不就好了吗?”
张梓若眸光一闪,心下暗赞,好苗子!
第213章 人杰地灵好地方
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提出一个很好的想法,张梓若尤为高兴。
“这个想法很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跳出了寻常的条件限制,另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非常聪明!”
张梓若大大夸奖了陈泽一番,心情愉悦道,“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苜蓿、葡萄、石榴、芝麻、蚕豆、核桃等一干植物种子。这些都是外来的农作物。”
“这些农作物,我们本土没有,但外域有。同理,产量更高的农作物,我们这里没有,但外域可能有。
我老师曾听人提过,说海外大陆上有口感不错,且产量极高的粮食。
只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索。假如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远渡重洋,探索未知疆域,也许就能找到产量更高的农作物!”
因为自己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答案,而且这种答案很有可能实现,陈泽极为兴奋,同时又有着不解。
“夫子,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探索?张骞能去,为什么现在没人去?”
张梓若笑盈盈道:“张骞出使西域,一路遭遇了多少危险?要到更遥远的大陆去,也许要穿过波涛汹涌的海洋,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的危险。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强大的武力,还要有足够好的可以远航的船只,以及经验丰富的船长、船员等。”
陈泽若有所思,“我明白了,夫子!”
张梓若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们,“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大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想一想,多实践,你们会不断地成长进步!”
“夫子,改进农具可以吗?”
“当然可以!像曲辕犁的出现,就极大的推进了农业的进步!你若能制造出更好用的农具,定能造福许许多多的百姓!”
……
午间休息,方远匆匆忙忙地补功课。交给张梓若检查后,他和朋友结伴去木匠家定制水车和小风扇模型。
张梓若家,大桑村的苏来弟替换牛婶,前来照顾小朋友们。她在家没少照顾弟弟妹妹,性格温柔和顺。很快就和小朋友们打成一团。
她很珍惜这个就近学习的机会,看张梓若有空,就请教张梓若学问。张梓若没空,她就请教小娃娃们。
石头、大宝、二蛋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给她讲课。她捏着小铅笔头,趴在床头歪歪扭扭地写字记笔记。
刚问一个问题,便有七八个小夫子争着回答。
石头着急:“这个我来讲,我来讲!”
“为什么你来讲?我也要讲!”
“我们、我们要像夫子那样各管一个!”石头分饼饼一样安排,“你一个,我一个,他一个……”
其他小朋友们这才满意。大宝踮起脚,拍拍苏来弟的肩膀,“来弟学习这么认真,将来一定会很棒!有不会的算术题尽管问我!”
苏来弟看着这个比自己弟弟还要小的小娃娃,心中酸酸涩涩又格外柔软,“谢谢大宝夫子。”
“我呢?我呢?”其他小朋友们争问。
苏来弟一个个谢过,小夫子们才心满意足的继续讲课。
张梓若看他们一片融洽,领着顾云淮出门。姜恩的朋友已经来了,她得去见见。
远远看见已经恢复施工的图书馆和学院,以及坐在树下吃饭,或排队打饭的壮劳力们。这些人里面有专门的匠户,也有附近村子来找活干的村民。
河湾村发展,自然会带动周边,引来越来越多的人谋求出路。必须增加维护秩序的人员。
姜恩住处,堂屋桌上摆了一桌酒菜。他正和好兄弟们边吃边聊。
他的朋友们自从进了云县,来的一路上,没少听说河湾村的大名。
刚进村中没看出任何稀奇之处,待被巡逻队稍一打量询问,立刻便察觉出不凡来。这可不像是普通的村民,倒像是训练有素的兵士或护卫。
他们看见建设中的恢宏的图书馆和学院,去了一趟乐园,出来后,便收起了自府城而来的倨傲。
他们是见过大世面,可这个大世面是指在府城之中所见的种种景象。而这个村子里的种种东西,实在超乎他们的认知。
恢宏的建筑竟然集中在这么一个偏僻的村里里!这么多有才之人,竟然只是普普通通的农夫与农妇?而这些村民给他们打招呼时,都会有意无意的询问他们的来历,套他们的话。走在路上,连小娃娃看他们的眼神都透着一股说不出来的意味。
他们不由得绷紧了皮,心中隐隐发毛,一种莫名的敬畏在心底发酵。怕自己闯入了什么龙潭虎穴,一不小心就在此长眠。
直到跟着姜恩,到了他家,几人才勉强放松下来。
姜恩听了他们的疑虑,拍着桌子哈哈大笑,“他们只是担心你们是贼人罢了!你们越是发毛心虚,他们盯你们盯得越紧!”
朋友们瞠目结舌,听他说了缘由后,叹息般的笑起来。
“不得了!现在就有了这样的规模和威慑力,村子还得了圣上的赏赐,假以时日,定当不凡!姜兄,你可找了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姜恩哈哈大笑,“有福同享!知你们不想再过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刀口舔血的日子,张夫子一说招人,我立即就给你们写了信。你们大可带着家眷,定居在此。
这里不仅风景秀美,生活安定,而且,民风淳朴,读书人多,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比如咱们吃的这些菜,还有这个风扇,都是本地的特色。”
说到读书,姜恩把自己的儿女们叫过来。让他们当场给朋友们讲上一场!
几个大老粗见娃娃们讲得有模有样,俨然一副小夫子模样,惊叹之余连连夸赞。末了,都不断地向姜恩打听河湾村各项风俗习惯,询问带着家眷来此定居,可有何要求?
张梓若带着顾云淮一来,便受到了热烈的招待。她看姜恩朋友们展示武艺,射箭拳脚刀法,个个功夫不俗。又见他们目光清正,有姜恩作保,刚问他们是否愿意在此任职,几人便一口应下,“若不嫌弃,我儿子也可以来效力!”
张梓若:“???”
第214章 “百兽齐鸣”
姜恩的朋友里,年长些的络腮胡男子叫做曹开,他大儿子已有十四五岁,打小喜欢舞刀弄棒,功夫也是自小打磨出来的。
年轻的男郎总是充满了朝气与美好的憧憬,觉得走南闯北是一件了不起的、很有风范的事情,总想跟着他一起押镖。
曹开自己每次押镖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多挣钱就是为了家人过得安稳,哪里舍得让他去走镖?
来到河湾村这么一处好地方,既能有个稳定的生活和营生,又能让孩子在读书人多的地方,长点学问,他再高兴不过,打定了主意,要带着家眷一起来。
另外几人也都和他一样的想法。
张梓若非常欢迎他们都带着家眷来此定居。出于工作保护一个地方和保护家园亲人可是两个概念。
上一篇:侄媳妇变媳妇,年代大佬心慌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