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棠元
“刘编辑,这太突然了。我只是把战士们的故事写下来,其实也没做什么,伟大的是他们……”
“您可别谦虚!《脊骨》里写的勇往无畏、坑道抢修、雪地潜伏......哪个不是咱们战士拿命换来的?但又有多少人能深记他们的故事?
我知道英雄不贪功、不求回报,但像您这样能为无声英雄发声的作者,又怎么不可贵呢?也确实只有您这样扎根军营的人,才能写出骨头里的硬气!”
说着,刘编辑眼眶也有些红,他凑近林安安些许,压低了声音,“听说省报准备做专栏,就叫‘笔尖上的军功章’。我们总编力荐了您,我也希望林老师能做第一个被采访的人!”
“这……”
林安安现在所塑造的形象确实很好,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名声,也派上了大用场。
豫省回来的时候,还是最美军嫂,现在可是正儿八经的军区翻译官,但凡再做做贡献,那她将会成为西北军区不可替代的正面形象。
这就不是价值能衡量的了。
刘编辑沉吟片刻,极为认真道:“林老师,我跟您也透个底,我们总编说……文艺迟早会复兴!
像您这种真正的笔杆子是万里挑一的,您后续出书,切记拿捏分寸,指不定会有大助力。”
这话绝对算是善意了,映源出版社也算是西北数一数二的出版社,能得知后面的消息并不算奇怪。
但能担着风险提点林安安,这就是真情分。
林安安看了他一眼,点头应下,“我能有今天的小成就,离不开你们的帮助,我会记住你们的提醒,好好把握机会。”
刘编辑摆摆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林老师,您太客气了。您是有真本事的人,我自然是想跟您长长久久合作下去。
我相信,您以后肯定能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人民争光,为国家争光。”
被捧那么高,林安安脸皮再厚都不好意思了,“借你吉言。”
两人聊着聊着,林安安有意把话题往林子淮身上引,“我这两天也挺忙的,我弟才从豫省回来,文工团这次义演非常成功。不怕你笑话,我弟还挺争气的,抱回个三等功。”
“好事啊!小林同志真厉害,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呐!”
“没那么夸张,他也不过是讨巧,有原创歌曲的天赋,做的曲子很得领导们看重。”
刘编辑立马会意!
上次他就接触过林子淮本人,的确是很有才华的小同志,不过上次凑巧遇了事,就没深入了解。
“林老师,您真的太自谦了,小林同志能为文工团作曲,那才华还用多说?”
林安安见刘编辑已然领会,就顺着话头继续说下去:“不怕你笑话,其实我们就是南方农村的,农村人想学点音乐,那可是千难万难。好在我爸妈都惯着我们,见我跟我弟有音乐天赋,就随着我们折腾。
说来也巧,在我们小时候,大队接了几个来改造的音乐家,他们就住在牛棚里,过得那是相当的苦。我父母见人家连饭都吃不起,就时常点借粮给他们,倒是因此结了缘。”
刘编辑饶有兴趣地听着,“原来如此,这倒是真难得。”
“是,阴差阳错的,我们都接触到了音乐。这不,还让我弟走上了文工团的道路,也算是大好事,毕竟他真的很热爱,这次能立功,也是他这么多年努力的结果。”
铺垫的差不多了,刘编辑发出邀请,“是金子在哪都是能发光的,这次豫省义演……影响力可大着呢!
对了,林老师,我们出版社其实念叨这事很久了,一直想做一个专栏,不知道……小林同志有没有时间,能不能接受采访,跟我们详细说说,这其中的故事。”
林安安笑弯了眼睛,眼底满是欣喜,“这……能行吗?我弟还那么年轻,资历怕是不够吧?”
刘编辑忙摆摆手,“您这说的什么话!年轻同志才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谈资历不如谈热忱!小林同志不仅是优秀的演奏员,还能做出鼓舞人心的原创歌曲,这样鲜活的少年英雄,才是读者最想看到的!
现在文艺创作就缺这样扎根基层、充满生命力的同志,我们专栏要是能采访到小林同志,绝对是我们的荣幸!”
林安安欲拒还迎地抿了抿唇,“那让他试试?”
刘编辑直接伸出手,“这可不叫试试,这是把优秀的文工团新星展现在众人面前。不瞒您说,省报那边也在关注文工团,要是咱们这边做得出彩,说不定能联动宣传!”
林安安也痛快伸出手,握了上去,“合作愉快。”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了然。
又坐着协商了好一会儿,刘编辑拍板,林子淮的采访定在了后天,周末。
林安安决定要给林子淮炒作,自然会准备好重点包装话题。
北部战区空军军旗文工团为什么会那么有名?
因为他们有台柱子牧有为。
光牧有为一个人,就为北部文工团争取到了无数资源。
西北文工团可不比他们差多少,缺就缺一个顶流。
林子淮既然走上这条路了,那就设法让他做最中心的闪光点。
而且文工团的台柱子跟以后的明星可不同,追逐他们的是军人、是百姓,甚至会得到全省的托举。
只要不犯错,就是真正的未来可期。
送走刘编辑后,林安安回屋坐到了书桌上,铺开本子,在纸上列出关于林子淮的宣传要点:从农村到部队,从农村学艺到文工团主力,从艰苦岁月到聚光灯下……
暮色将军区大院染成琥珀色时,楚明舟踏着落日余晖入门。
他看着林安安在桌前伏案疾书,纸上密密麻麻列满标注着重号的关键词,不由得挑眉:“是出什么事了?”
林安安放下钢笔,抬头朝他笑,“好事!大好事!省文化厅点名要我去分享创作经验,刘编辑说省报还准备做专栏。另外……出版社打算给子淮做个人专题采访!”
楚明舟嘴角扬起笑意,“嗯,是好事。”
他伸手揉了揉林安安有些凌乱的发丝,“我去叫子淮回来吃饭?”
“对,你快去,我有很多事要吩咐他,采访就定在后天,事情紧急。”
“好。”
第387章采访
楚明舟推门而出时,暮色中的军区大院飘起零星细雪。
他裹紧军大衣,踩着积雪往文工团方向走去,脑海里浮现出林子淮初入伍时的模样——那个眼神青涩的少年,不过一年时间,竟要成为文工团的宣传焦点了。
楚明舟不仅带回了林子淮,身后还跟着陆清跟杜鹃。
楚明舟说得不够清楚,但仅专题采访这一点,已经给陆清钓翘嘴了。
楚明兰已经把饭做好了,林安安吩咐她多煮了米饭,多了两个人倒也够吃。
屋内热气腾腾,林安安两人才把饭菜摆上桌,就听见院子里传来陆清爽朗的笑声:“子淮这小子要上专栏?这可是为文工团争光的大好事!”
“陆哥,您就别打趣我了。”林子淮的声音带着几分窘迫,“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门帘一挑,楚明舟率先跨进正厅。
他身后,陆清拍着林子淮的肩膀大步跟进。
杜鹃则抱着个油纸包,“安安姐,我带了点自制的辣酱,配米饭特别香。”
林安安笑着接过,“来得正好!都洗洗手吃饭吧。”
待众人落坐,自然是一边吃一边聊。
林安安挑着今天的事说了说。
她拿林子淮对标牧有为,先谈利弊,“我想替西北文工团打造一个‘明日之星’。”
杜鹃吃饭的动作微顿,随之脸上的笑都大了两分。
陆清就更不用说了,就差举双手双脚赞成。
林子淮没什么反应,不是他不兴奋,而是没想进去。
现在回想起当时初出茅庐,敢跟牧有为打擂台,就心底有些发怵……
“子淮小时候可有意思了,也不好好读书,整天又唱又跳的,被村里人嫌弃像女娃。
后来有几位音乐家被下放到大队里,他就每天天不亮跑去牛棚方向,也不嫌脏,各种装乖卖巧,就为了学几个音符。这份执着,可不多见。”
“哈哈哈哈哈……”
林子淮被说得耳根通红,“姐,你快别说了。”
“这有什么不能说的,求学又不丢人!”
林安安又把他后面学乐器的事迹都说了说。
“你吃过的苦、流过的汗,都是你的光荣。从夜晚的煤油灯,到沙地上画的五线谱,这些都是最动人的故事。你的故事也能成为鼓舞人心的力量。”
“姐……”
“子淮,要努力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你要为西北文工团打造一张闪亮的名片。音乐也能传递军人信仰,旋律也能歌颂平凡英雄。”
林子淮觉得自己血液都要被说得燥起来了!
陆清第一个拍手叫好,“好,要让子淮成为西北文工团的标杆。到时候我联系军区宣传部,也好好宣传宣传,让大伙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文工团战士!”
饭后,林安安拿出本子,指着满纸的计划:“子淮,这是我为你准备的宣传方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西北文工团有个天才演奏员、作曲家,他的名字叫林子淮!”
林子淮看着姐姐认真的模样,又低头看着纸上那些熟悉的故事,眼眶不禁发热。
他握紧拳头,重重地点头:“姐,我一定好好配合,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屋内,众人的讨论声越来越热烈,而林安安的计划,也在这温暖的氛围中,逐渐从纸面走向现实。
周末清晨,雪后的军区大院被阳光镀上一层银边,显得格外宁静。
刘编辑一行四人,早早抵达文工团。
摄影、录音设备在排练厅里支起,录音笔红灯闪烁,将空气里浮动的期待都收录其中。
不管出于对林安安的交情,还是对林子淮的重视,刘编辑都做得都非常到位。
文工团众人围成一个小圈,眼里全是好奇。
刘编辑抬手调整相机镜头,金属支架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他扫过围坐在排练厅里的文工团成员,目光最终落在林子淮身上,青年风采不凡,军装笔挺,端坐在眼前,身边还摆放着手风琴和三等功证书。
“咱们先从学艺聊起?”李姓记者按下录音笔,微笑着递过话筒。
林子淮喉结滚动,认真地点点头,“当年音乐家下放到我们大队,我有幸接触,人家教一个音符,我在沙地上反复刻写,用树枝整整截了三个月。
我妈用半个月口粮,给我换来了《和声学》手抄本。那时候家里就一盏煤油灯,我和我姐就着月光,一个抄谱一个校对,手指被冻得连笔都握不稳......”
能进文工团的成员,百分之九十都是好家庭出身,尤其是会乐器的,家里成分都相对不错。
上一篇:主母心声被偷听?照样反杀极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