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全看他的才学跟天分。
反正如果让他舌战群儒,他肯定做不到。
更别说松弛有度,控制住场面了。
没想到他能成,还成得这么好。
而他面对其他人的质疑,半点办法都没有。
临考前几天,干脆回家复习,不想面对其他人的目光,家里还给他找了其他夫子。
专门针对乡试出题。
万秀才,袁秀才,田秀才。
还有宁进才等学生,基本是跟纪霆一起进国子监的。
大家在这里读书也有两三年的时间,如今终于要考试了。
要说这么多年来。
不少人越来越明白,纪霆到底做了什么。
更明白他们如今的学习机会多么不易。
还有家人朋友的期待,更是让他们铆足劲。
不说了。
考试吧。
他们这些人的目标,可不止乡试。
纪霆收到他爹娘的信件,也说了这事,大意是乡试结束后,先不用回家,到时候再说。
因为明年还有会试,一来一回不方便。
纪霆自然不会怀疑爹娘的用意,肯定是在为他考虑。
不过信里也是随口一提,重点还是让他放松心情,压力不用太大。
宝泽十一年,八月初八傍晚。
参加京城乡试的一千二百多考生依次进入考场。
这里面的考生,从十七到二十七不等。
大家都参加过童试,对考试流程十分熟悉,全程鸦雀无声。
这是改变很多人命运的机会,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
等到全体考生在贡院里面坐下,天已经黑透了,一根根蜡烛点上。
虽然并未发试卷,但这已经是他们考试的第一晚了。
等明天辰时一到,乡试第一场考试试卷就会发下来。
那也意味着,他们这届乡试就要正式答题了。
考生们在狭小的席舍里躺着。
有的心绪不宁,根本睡不着。
有的尽力安抚自己,为明日科举做准备。
而守在外面的考生家长们,很久才离开。
卓家几个人坐马车回去的时候,还有些担心。
卓舅舅叹气:“本来好好的,考试之前却出了这么大的事,实在让人头疼。”
“希望不要影响他考试。”
其他人连连点头。
是啊,不要影响霆哥儿才好。
纪家也好,卓家也好,确实只有这么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了。
第二日乡试开始,整个京城似乎都安静片刻。
不过很快又热闹起来。
而贡院里面的考生,则开启长达九日的考试。
第一场,一共要写七篇文章。
四书五经里面抽取题目,考题是什么就写什么。
这就是检验他们读书生涯的时刻。
饶是参加过大小许多考试,纪霆都能感觉到科举的严肃,他打起精神,在试卷上落笔。
学了这么久,总要有点成果的,更不能辜负自己的努力。
还有家族的期望。
八月份的天气还有些热,纪霆先静下心,再开始写文章。
不管别人对他的期待如何,他该怎么写就怎么写。
今年的主考官是程首辅。
一般来说,这么大的官,基本不会亲力亲为。
但科举题目,肯定是他拟的。
刚看四书第一题。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出自《孟子》。
这是劝诫统治者的,如果乐于做百姓们喜爱的事,那百姓就会跟统治者一条心。
反之则亦然。
这句话并不难解,大意是说上位者跟百姓休戚与共,同舟共济。
纪霆并未急着作答,而是看第二题。
第二题出自《论语》。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乍一看,这题目前半段必然出自论语,另一句话大家很熟悉。
那就是欲速则不达。
后半句出自《道德经》,考举人的书生,这书必然也是读过的,对他们来说并不算难。
两句话糅合到一起,大意是不能被蝇头小利诱惑,也不能被外界的光彩迷了双眼。
这句话同时是告诉上位者的。
上位者须,慎微、节欲。
纪霆挑挑眉。
后面两道四书题目都差不多。
再看五经三道题。
纪霆在宜孟县的时候,选的是《诗经》《礼记》,来了国子监之后,又多了一门《中庸》。
此刻题目也是这三本书出来的。
第一题为《诗经》里的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意思是,周虽然是古来的国家,但总是在不断革新。
后世用来比喻改革要时时进行。
第二题出自《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是什么意思,不用多讲了。
也是说创新的。
看到这,多数考生已经明白什么。
最后一题《周易》的,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更是紧扣今年的题目。
大概是,把事情化繁为简,做起来就简单了。
从四书题目的上位者的态度。
再到后面的革新,创新,化繁为简。
出题人岂止是在出题。
分明在用题目打有些人的脸。
不愧是程首辅的手笔,一出手,就能让人看出是他亲手拟出来的题目。
估计今年乡试结束,那些背后捣鬼的人,就会气得跳脚了。
因为程首辅那边的攻击还没完。
这一千多考生的文章,可要扑面而来了。
这也太狠了吧。
纪霆一边写文章,一边觉得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
第一场前三日的考试,考生都还算精神。
但到第二场开始,也就是第四天的考试时,学生们已经开始疲惫了。
整整三四天都在狭小的房舍里,想想都就觉得难受,再加上考试的压力,只会让人更加难受。
好在第二场的考试内容还算简单。
除了最后的判词需要动点脑子之外,其他都还行。
中间的三天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