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恶毒养母:把反派暴君养歪了 第261章

作者:山水蔚蓝天 标签: 穿越重生

  我相信,只要我能跟着你们再学习三年,一定也能考过!”

  对面的读书人目光熠熠,眸中满是期冀。

  张梓若笑了,“非常感谢你对我们学院的肯定,也很高兴你选择了我们学院。我由衷的祝你心想事成,考上功名!

  你意志很坚定,目标也很清晰,但是很遗憾,你并不适合成为我们学院的夫子。

  我需要的是愿意付出心力去教导孩子的夫子。”

  来应聘的读书人急了,“您不收我当夫子,那收我当学生行吗?我交学费!交最高的那一档学费!只求您能让我进入夫子进修班!”

第349章 五位半

  掏高价学费进入夫子进修班?

  张梓若乐了,这个可以有啊!

  哈哈哈,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学院刚开启的时候,她为招收学生,愁得寝食难安。没想到是如今招收夫子,学生竟然自己来了!

  哈哈哈哈,我的综合学院终于有眉目了!考公考编进修班,我这就开起来!

  张梓若心中笑哈哈,面上却一副为难的模样,跟对方说,自己一定会慎重考虑的。

  她先忙招聘夫子的事情,为学院招来足够的人手。心中挂念夫子进修班之事的读书人日日来打听消息。

  张梓若笑眯眯的表示,对方如此有诚心,夫子进修班就对外开放,可以通过掏学费来进修!

  读书人对这个自己好不容易求来的机会,珍惜不已,毫不犹豫地掏出银子报名!

  等进了夫子进修班,一接触那些截然不同的记忆方法和什么什么遗忘曲线,还有各种学习理论,掏学费进班的读书人既惊奇又兴奋,心中连连大呼,我就知道夫子进修班是不一样的!我就知道他们有秘密绝招!哈哈哈,我成功加入进来了!

  他日日去学院学习,引起了其他租住在河湾村读书人的注意,略一打听,发现还有这好事?

  又有数人交钱进班。也有人暂时持观望态度,密切注意着河湾村夫子们后续的考试结果。

  新一批的夫子培训上岗。宋文乐等人全力以赴的准备了近两个月,都雄赳赳气昂昂地去参加府试。

  与他们同去的还有报纸编辑部的吴攀、陈兴,以及沈明珠的弟弟沈昱瑾。

  无论是张梓若和学生家长们,还是村民们,亦或居住在村里的读书人们,都等待着他们的考试结果。

  宋文乐等人没有回来,只托人带回来一封信。

  “院长,我们都考过了!如今都已经是童生了!我们租了院子,正在全力以赴的准备院试。定当为之尽力,定让学院以我们为荣!”

  “好好好!”张梓若高兴的拍着桌子直笑。

  有这样的好成绩,有这样的心劲儿,她相信大家都一定会取得好成果!知行学院也一定会成为众人向往之地!

  学院去考试的夫子们全部通过,都成为童生的消息,大大刺激了报名加入夫子进修班的读书人们!

  他们的选择没有错!看看!那些夫子们都是从知行学院培训出来的,他们全部考过了!早一步加入夫子进修班,他们就能早一步成为考过的人!

  学院里,无论是新来的夫子,还是学生,都备受鼓舞,努力学习!

  连村民们都下意识的闲暇时就跟着读书,走路时也不自觉的有了一两分读书人的姿态。

  去考试的宋文乐、沈昱瑾等人,在院试结束后,结伴归来。他们如往常一般重新回归工作。虽不知结果如何,但他们个个都已尽力了。

  “咣!咣!咣!”

  伴随着敲锣打鼓声传来的是村民们惊喜的喊声。那种热烈的,兴高采烈的喊叫声如涨潮一般涌来。

  “报喜的人来啦!报喜的人来啦!”

  “夫子,中了!中了!考中了!”

  呼喊声由远及近,声音越来越大,许许多多激动高亢的声音与笑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个巨大的集会蜂拥而来。

  张梓若和诸位夫子们迫不及待的出门去看。

  拥挤热闹的人群簇拥着十几位官差。他们手持红纸,喜气洋洋道:“张夫子,我们前来报喜!贵学院夫子实力非凡!又添数位秀才公啊!”

  张梓若喜笑颜开,“多谢!多谢!我说今早听到喜鹊叫,原来是你们到了!诸位,你们请吧!不然,我身后的诸位夫子,可要成望榜石了!”

  众人哈哈大笑。官差们笑意盈盈地询问:“宋文乐宋夫子可在?”

  “在!在!”宋文乐忙不迭的从夫子群中出来,边走边匆忙的整理自己的衣冠。

  “宋夫子,您考中了!”报喜的官差打开红纸,念了他的名次。

  宋文乐欣喜若狂,激动的握着官差的双手,一定要请对方去吃茶!

  又有官差开始念下一位考中之人的名字。

  每当官差念出一个名字,村民们便齐齐喝彩,继而七嘴八舌的开始说,这位夫子有多好多好,多么多么有才学,还怎么怎么样教过自己。

  官差一连念了五位夫子的名字!

  “没了?这就没了?”

  村民们对学院中的夫子再熟悉不过,觉得个个都好,应当个个都考上秀才才对。见官差只念五个名字,尤觉不足,追问官差是否还有?

  报喜的官差既好笑又无语:“你们当秀才公是地里的野菜吗?哪能个个都有?”

  村民们唉声叹气,暗道可惜,神色和那些未曾考中的夫子们一样失落。

  混在人群当中,围观的读书人们,却知道目前的成绩是一件多么疯狂,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考秀才可不仅仅是一个县的读书人,是整个府城、数个府城优秀读书人的竞争!一个学院,十四个夫子考试,先是出了一个案首,直接成为秀才,竟然又有五个人考取功名。

  统共十四个人,竟然足足有六个人考中!

  这录取的比例,多么丧心病狂!多么可怕!

  知行学院的夫子进修班还招人吗?我也要报名!我也要进修!

  旁观的读书人们个个目光炽热,火热的目光差点把张梓若等人直接融化。张梓若和一众夫子们被他们看的心中直发毛。

  唯有那些提前报名加入的读书人,才知这些目光意味着什么?他们心中越发欣喜,甚至带着小小的得意,我们的眼光真是一等一的好!

  官差念完了学院夫子考中的名单,询问张梓若,沈昱瑾家在何处?

  沈昱瑾?!

  一直默默站在人群当中,心中七上八下,焦急等待的沈明珠,眼睛一亮,惊喜地回道:“我知道!我带你们去!”

  张梓若笑道:“沈夫子就是沈昱瑾的姐姐,你们跟着她,保准没错!”

  两位官差跟着沈明珠而去。村民们热热闹闹的跟着去看热闹,边走,边给来卖东西或者借图书的外村人普及。

  “沈夫子弟弟以前也是跟着张夫子他们一起学习的!原来学院里不仅仅有五位夫子考中了,这等于有五位半呀!”

第350章 挖墙脚

  知道“沈昱瑾是跟着知行学院夫子一起学习”的读书人心头火热。不知道的读书人被普及后,同样心头火热。

  官差来报喜,人生大喜事一件,自然要到家乡去,衣锦还乡!张梓若给宋文乐等人都放了假,让他们各自归家。

  次日,满面喜色归来的五位秀才,都携带着礼品前来拜谢张梓若。

  张梓若不收,“大家一起学习,互相进步。你们能考上,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努力。送礼就不必了,有空多教教孩子们!”

  宋文乐五人正色道:“本是分内之事,定当尽力!”

  他们热热闹闹的说着今后考试与教学的安排,报纸编辑部的吴攀与陈兴突然来请假。他们身边,还各自跟着村人。

  两人还没说理由,旁边的村人就已经兴奋的宣扬:

  “官差老爷到我们村里去报信!他们两个都考上秀才了!但他们两个在你们云县,我们请了车夫,急急忙忙赶来,就是为了报喜,让他们赶快回去!”

  张梓若没想到除了学院五位夫子和沈昱瑾,还有这么一重惊喜!她二话不说就给吴攀和陈兴放了假,让他们放心回去和亲人团聚!

  村民们和来到河湾村的外地人,掰着手指头一算,好家伙,从河湾村考上的秀才,竟然足足有九个!

  吴攀和陈兴,虽然不是他们云县人,但也是在河湾村一起学习,考出去的!

  他们都是在知行学院统一受过培训,一起在夫子进修班学习过的人!

  在河湾村租住的读书人们彻底疯狂了!个个挥舞着银子,迫不及待的要加入知行学院夫子进修班!

  张梓若收钱收到手软,晚上做梦都会笑出来!知行学院,终于立起来了!

  因为知行学院出色表现,县令还特意来了一趟,亲自给张梓若送嘉奖!

  这么多读书人考上秀才,说明他们云县教化有功!张夫子这是给他送了大大的政绩啊!

  知行学院第一批夫子们,童生起步,秀才足足有六位!连读书人们都争先恐后的前往知行学院就读!

  消息传开,那些转学离开学生的家长们,个个捶胸顿足,后悔的恨不得回到转学当日,给自己几个耳光!

  赵杰的父母更是后悔得寝食难安,心如刀割,一提起这件事情,就爆发争吵!他们互相埋怨对方,不该把孩子从知行学院转到刘夫子的私塾。如今孩子没有了好的前途,还要被村人们笑话!

  他们争吵来争吵去,最后把矛头一致对准刘夫子。

  让刘夫子保证,一定能让孩子也考上秀才!

  刘夫子气结,他要是有这能力,会窝在这乡野之地,教一群乡野村夫的孩子?!

  刘夫子不给承诺,被赵杰的父母堵在私塾面前好一通骂!他被骂的颜面无光,血气上涌,整个人险些撅过去!

  赵大宝的爹娘混在人群当中看热闹,嗑瓜子嗑得格外起劲!

  听闻知行学院夫子们考中的消息,他们再高兴不过!不仅当日做了好吃的,互相庆祝,赵有福还特意送了一只猪后腿到学院,为诸位夫子们贺喜!

  一想起自家大宝身在宝地,他们就笑得合不拢嘴。还是他们眼光好,早早的就带大宝跟着张夫子学习,以后铁定能学出来!

  近日,他们在村中,可是再风光不过!他们不仅眼光好,为大宝选了个好学院,掏的束脩也少,如今想来竟然跟捡钱似的,可太让人兴奋了!

  村中凡是供孩子上学的人家,都前来打听知行学院。

  赵有福夫妇身处人群中央,激动得眉飞色舞,说得唾沫横飞!

  听得那些学生家长们个个扼腕叹息,自己怎么就没有早些带孩子也去河湾村上学呢?!

  如今想要去知行学院上学,学费都要一两半!若加上住宿费和饭费,那就更贵了!

  但是,大家既然供孩子上学,不就是为了让孩子考取功名,改换门楣吗?

  既然同样是上学,为什么不去好学院?刘夫子的私塾,学费需要一两银子。知行学院,能一下子出六位秀才老爷!学费也只不过是多出了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