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水蔚蓝天
丁效他们脑袋一昂,“歪门邪道的东西,我等一眼都不屑于看!”
于是,卖报小分队忍痛把剩下的报纸也都卖成了钱。
然后,他们在姜恩和其府城镖局好友,及张家物流人员的护送下,去将大量的铜板换成了银两,高高兴兴的返回河湾村。
府城,买到报纸的人,看着上面的内容,乐得哈哈大笑。
酒楼和茶楼里面,说书人说书,都没多少人听了。连掌柜的自己都拿着一张报纸,嘿嘿哈哈的笑。
不识字的人就着急多了,连忙找识字的人问话。
因为战斗力偏弱,没能挤进去买到报纸的读书人,再乐意不过,连忙边看,边为他们解读。
……
宁府,知府收到了张梓若特意让人送来的报纸。
宁旭问:“爹,现在就把报纸给圣上寄去吗?”
知府看着报纸,满面笑容,头也不抬的说道:“不急不急,皇上日理万机,不急在这一会儿。”
宁旭干脆自己也拿了一份报纸看,看得神色微微扭曲,半是憋笑,半是忍不住担心。
“爹,他们吵得这么厉害,是不是过了些?这报纸将来可是要呈给圣上看的,要不我去信给张夫子说一声,让他们选取文章的时候注意一些?”
“注意什么注意!你去找点人,加把火!”
“啊?”
知府从报纸上方抬眼,“找人将朝堂里弹劾我、弹劾河湾村的点都写成文章,传出去。张夫子他们刚好趁机澄清!找人做的隐蔽些。”
“知道了。”宁旭心中暗叹,我爹不愧是我爹!我要学的果然还有很多!
气势十足各自回家的丁效等人,刚回到家,屁股还没坐稳,友人就匆匆而至。
拿着一张报纸,非要他们读。
“不读!这种东西有什么好读的!”
来者神色复杂,“还是读一读吧!”
见友人神色有异,丁效接过来一瞧,气得脸红脖子粗!
报纸上将他们骂的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想起方才在街上,那些人非要给他们钱的情景,丁效恍然,那一定是让他们挨骂的钱!
如今他们一文钱没拿,还被骂的狗血淋头!
不可饶恕!不可饶恕!
我这就写一篇新的文章!
……
京城,诸位大臣们对颍州来的奏折尤其关注。
那个积木谜语,它真的是个谜语?为何毫无规律?他们千百种答案,愣是没有一个人猜对的!
老大人捻断数根须!年轻的吃酒聚会都在讨论谜底。众人上朝见面,第一句就是解出来了吗?
虽说,他们可以直接写信询问颍州知府,谜底到底是什么?
但他们的骄傲,不允许他们这么做!他们一定可以靠自己的努力破解!
谁都不能让我的努力付之东流!
在他们还沉浸谜底的时候,皇上早有了新的爱好。等的树叶都落了,终于等来了最新的消息——河湾文化报大卖!
“快快!呈上来!让朕瞧瞧,他们都写了些什么?”
皇帝迫不及待的拿过报纸来看。
报纸最上方写着“河湾文化报”几个大字,正中间是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大好消息。旁边则是对于图书馆开张,众人所写的文章。
丁效的文章赫然在列。
他将河湾村的图书称之为邪典,并将其批的一文不值,说那些书犹如搔首弄姿的妓子,弄些歪门邪道吸引人眼球,终究为人所不耻。而专门收集这些图书的图书馆则像茅坑一样,臭不可闻!
河湾村的回复非常刚,“见汝之文章,如见茅坑之石,妓子之客,臭且硬,不识花与柳,只知花柳。”
“噗!”皇帝看了一眼,刚喝到嘴里的茶瞬间喷了出来。
“皇上!”周围伺候的宫人紧张的围上来。
“无碍!无碍!”皇上头也不抬,随便擦下嘴,开开心心往下读。
第307章 和皇帝一样的快乐
“一书之好坏,在于其义,在于其用,而不在于其表。如人之好坏,在于其道,而不在其貌。”
“断一书之好坏,当读其文,看其义。然后,有所思。敢问河湾之书,汝看否?”
“若未看而断言,人乎?江湖算者,尤见人而算之。未见而断言,岂非空口白牙,凭空捏造,诋毁侮辱?何粪能臭如此?”
“若尔读之看之,当知河湾图书之妙。然,汝不知。
看过而故作不知,乃视而不见,视而不见谓之盲。
明知其好而故作诋毁之举,无视道义与良善,谓之心盲。
如此眼盲心盲,岂能识字,安会读书!安敢言书之好坏!
双盲而身残志坚,吠鸣不止,亦世所罕见!余虽贫,愿付二子。”
皇帝看的不断忍笑。这谁呀,这是?还挺损!
看看名号“一支笔”,不认识。皇帝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人,不该叫做“一支笔”,应该叫做“一把刀”。
后面的内容,“一支笔”把丁效给喷了个狗血淋头。
“余观书,书中言语可化景象万千,波澜如涛,巍峨如山,绮丽如霞,灵动如鹿,灵巧如鸟,蹁跹如蝶,远近之间,君子佳人,男女老少,唯独不见搔首弄姿之妓!”
“唯尔观书如妓,此非书之故,在乎尔之心,龌龊下流,自有下流之想。
所谓淫者见淫。淫者自有淫心,淫心自见淫景!”
……
“羞于与尔共称读书人!”
皇帝读着报纸,茶都顾不上喝了,脸上带着自己都未曾发觉的笑容。
看了这边,看那篇,看的时候还特别有规律,先看抨击河湾图书和图书馆的,然后再看一篇反驳的。接着,再看一篇抨击的,再看一篇对线的……
府城,买到了报纸的百姓们享受着和皇帝一样的快乐。
哎呀,读书人喷起人可真的猛啊!
看这小词儿用的!一套套的!
读书人们时而掩唇清咳,时而看得拍案叫好。
河湾村的文章,明显是对于抨击者进行了分类。抨击者就事论事的,回复的文章同样就事论事地进行分析。
抨击者上来就大骂特骂的,河湾村也丝毫不虚,双倍回敬,谁还不是个读书人?
说什么给书籍加上图画,就是有违祖训,亵渎经典?
有谁规定书籍必须要与以前保持一致?若是如此遵从祖训,论语何必加注释?初初有人给论语做注释时,难道也亵渎经典?
若是一味效古,而不准变通,有了孟子的性善论,又何来荀子的性恶论?各门各派各学说,又如何发展?春秋时期的各国又如何变法图强?
只言古,而拒变通,难道不是像郑人买履一样可笑吗?
似是嘲讽一般,河湾文化报还特意用图文的形式,来讲解郑人买履这个典故。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下面画了一幅画:一个衣服上画着圈,圈上写了个“郑”字的人,正坐在凳子上,拿着尺子在量自己的脚。
脑袋上还冒了个气泡,气泡里写着:“我得去买双新鞋!先看看我的脚有多大尺码。”
“至之市,而忘操之。”
下方配图:郑人站在热闹的集市里,站在卖鞋的铺子前,悔恨的拍自己的额头!
回想的小气泡里,他量好的尺码放在凳子上。他忘带来啦!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下方又配图:郑人把手里拿的新鞋子还给摊主,另一只手指着自己来时的方向,都快挥舞出残影了,说,“我忘拿了!得回家去!”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配图:他带着量好的尺码回来后,此地冷冷清清,集市早就散了。落叶打着卷在他身旁飘过……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最后一幅配图是两个人交谈,一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郑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百姓们看着图上,那个眼睛瞪得大大的,整个人像是被雷劈了一样惊愕的小人儿,觉得很有喜感。
他们互相讨论,并询问给他们念报的读书人,“报纸上的人就是为这个吵啊?”
“这些图看着多有意思呀!”
“就是!我连蒙带猜都能大致猜出个意思,再加上你这么一讲,我就知道郑人买履是啥意思了。
要是单看书,咱这不识字的人咋会知道呢?怕是看一眼,就觉得这不是我们这种人能看的东西了。”
“没错!咱要是看这些画,说不定还能多琢磨认识一个字!多知道一个故事呢!”
为他们念报的读书人笑道:“因为他们不是郑人,却胜似买履的郑人!”
……
皇帝看着这则图文兼备的小故事,颇为赞赏的点点头。这样有趣的图画小故事,倒是可以给皇儿看。
他喝口茶,重新拿起报纸,抖了抖,忽然发现报纸夹缝里,两指多宽的地方,竟然写的不一样!
什么颍州迅捷物流,帮您省时省力,运货送信好帮手;什么河湾甜滋滋饮品,再来一口小辣鱼,香辣鲜美……
皇上:“来人,做个小辣鱼,端上来!”
上一篇:侄媳妇变媳妇,年代大佬心慌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