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恶毒养母:把反派暴君养歪了 第224章

作者:山水蔚蓝天 标签: 穿越重生

  他言语中满是欣慰,带着小小的骄傲。

  县尉夸道:“于丫头真是善良又聪慧!可比我家儿子女儿好多了!”

  “我家那个臭小子,天天念叨着搞发明,把我家的池塘霍霍的不成样子。扛着一台拉绳风扇,说是要实现水力自动化吹风。

  从夏日一直实验到现在天气转凉,没实现水力自动化不说,每天傍晚回去,呼啦啦、呼啦啦,吹的比秋风都带劲!差点把人给吹的得风寒!”

  众人皆听得哈哈大笑。

  知府笑道:“孩子们聪明且有毅力,不死读书,还将学问用于现实,帮助解决生活问题,实难可贵!”

  他朝张梓若点头笑道:“张夫子将学生教导的很好!学生看上去不着调,实则心怀百姓,且学以致用,这正是读书人该具备的好品质!

  能教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张夫子的教学能力着实不凡!”

  “您过誉了。与真材实学的夫子相比,我还差许多。”张梓若连连谦虚。

  旁边的县令却笑道:“张夫子何须在此时谦虚?把夸孩子的劲头拿出一两分来!”

  熟悉张梓若夸夸大法的县丞与县尉皆笑了起来。

  县令给知府解释:“张夫子夸孩子,可是从不谦虚的!别人若是夸她孩子,她也定然毫不谦虚地接住。到她自己,倒是谦虚的过分。

  其实,张夫子不光教学生教的好,将村民教的也很好。不仅学生们搞发明,村民们也有。

  他们村的里正,发明了好用的农具,还特意到县衙去报备过,县衙也给了奖励。

  如今地里的黄豆也快要收了,收完以后,就可以用他发明的农具犁地翻地。县衙也派人去各村做了推广,争取让百姓在农桑上更省力。”

  知府开怀大笑:“好!好!开教化,兴农业,大善!”

  他拍拍县令的肩膀,“你们做的很好!这些利于百姓的发明,回头你们整合一个单子给我,若是有做好的多余的农具,也给我一份,将来推广到诸县。”

  “是!”县令等人齐齐应声。

  众人坐上竹筏,前往“灵台山”。

  一直听大人们说话,倍感无聊,却不得不忍着的孩子们,到此之后欢快的叽叽喳喳,毛遂自荐给众人介绍学科区别与玩法。

  无论文学,还是武学,知府他们都很熟悉,自然选择了他们未曾听过的“理科”。

第292章 好心有好报

  为乐园的建设增砖添瓦之后,知府他们经历了一番物理和数学的洗礼,游玩兴致稍退。

  待他们结束这一关卡,前往下一关时,大部分选择了其他两科的孩子们,再次与他们会合,蹦蹦跳跳的给他们当向导。

  乐园中的活动,几乎都是让游客作为其中一员,来亲自参与,体验游戏的乐趣。

  但也有一定的表演节目。比如,猴哥拔下毫毛,吹一口气,猴子猴孙们与小妖怪们对打。

  若是游客想要参与游戏,可以选择做大圣,或者做妖怪首领,进行指挥,与工作人员一方进行角逐。胜利的话有奖励。

  如果游客不想参与此环节,可以只进行观看,观看两方对打的表演。

  因为通判问戏班的事,张梓若提心吊胆,生怕通判把表演人员视为戏子一样的贱籍,以此发难。

  其他环节的工作人员,其实性质与酒楼招待客人的小二无异。但是纯粹的表演,定义就有些模糊了。

  刚开始兴建乐园时,因为人手和钱财有限,乐园的工作人员当然是由村民们来担任,表演也由村民们来完成。

  况且,这也是村民们学武演练的一个平台。后来,村民们有了自己的营生,而且,演练更多的是通过匪徒突袭,抓贼保卫村庄的形式来进行。

  乐园的表演就换成了招聘而来的人。这些人就是普通的百姓,并非专门的伶人。

  若是有人挑刺,说百姓不务农桑,反作一些下九流之事,在古代逻辑上是说的过去。

  张梓若心中警醒。

  以前乐园开展顺利,又因为一开始就有县丞家做靠山,在县令等人面前也过了明路,也没人挑刺,她心中不免松懈,对这些细枝末节也没有过多的在意。

  如今,冷不丁来了通判,容不得张梓若不谨慎。

  她脑子飞速运转,在心中默默组织了好几种说法来应对可能的发难。

  然而,通判一言未发。从看过画作后,到乐园游玩结束,他都一副半笑未笑的模样。

  张梓若心中不安,通判未说话,也未发生她担心的事情,但这未必是好事。

  要么,是她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想太多,也把人想的太坏了。

  要么,就是通判有后手,打算在沉默中搞一波大的。而通判一旦出手,她所面对的就绝不是被挑刺那么一点小事了!

  张梓若按下心中的担忧,在游玩结束后,笑意盈盈、神色如常地与知府等人告辞,为张夫人和县令等人介绍云县投资发展一事。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没有足够的钱与人手,修路很难。

  况且,修路是为了实现物资的流通,加强当地与外界的交流,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比如,河湾村有很多外界没有的东西,但因为名气不足和交通闭塞等原因,无法向外推广,打出去的名声是极其有限的。

  也就是说河湾村有资源优势,但经济优势还是比较小的。

  假如有一条宽阔平坦的路,直通河湾村,想必来河湾村的人会越来越多。

  河湾村的商品会更畅销,河湾村的民宿和乐园会有更多的人,河湾村也会越来越富裕。

  这就是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但现在没有路,他们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办法。比如,做物流!

  在村与村之间,村与县之间,县与县之间,县城与府城之间,形成一张物流网络。

  可以把各村县的特产运往外面,也可以把外地的东西带到村中来。

  可以帮人寄送信件物品,甚至可以在进行物流的同时,加上载人载客的营生。

  如此一来,即使前期,物流没有推广开来,载人载客,多多少少也能有点收入。

  而物流线一旦建立起来,将是一个极大的摊子。不仅需要在各个地方设有据点,招聘人手,管理也是一大问题。

  张梓若自己没那么多的精力,也不想给自己找太多的事,不然就真的要比生产队的驴还要累了。

  况且,物流这么一件大事,要在各地设据点,将来运送的物品也可能包含有贵重的东西,对人员的管理,以及对各地的官面上的打点,根子不够硬可不行。

  虽然有重重困难,但一旦运行起来,必然也受益无穷。

  张夫人听得明白,白皙的脸庞带着微微的红。

  “我不过是想要做些事,求个心里舒坦罢了,也做好了不断往里投钱的准备。哪想张夫子您是给我指了一条生财的道路!”

  张梓若笑道:“好心有好报。咱这叫做合作共赢!”

  同来的宁夫人目瞪口呆,还有这等好事?!

  她有心问,自家能不能也参与?但这种事又不是她一介妇人能够决定的,还要回去询问夫君和长辈的意见,只好将羡慕藏在心里,默默的听着。

  她悄悄的坐的离张梓若近了一些,沾沾光,啊不,沾沾财气与智慧!

  县令很喜欢合作共赢的说法,为了云县的发展,他向张芳保证,只要是张芳在云县开设物流铺子据点,他都会在法规之内,尽量为其行方便。

  比如,方县尉只要和各村打声招呼,自然不会有地痞无赖或地头蛇敢去找铺子与物流人员的事。

  进出县城和各村走动之间,也绝不会加收路费或进城费之类的东西。

  还会帮忙筛选推荐各村的特产。张夫人可以寻个专门的管事,以优惠的价格拿特产,到府城去售卖。

  当然,也希望能将府城的东西,优惠的价格卖给他们,实现互惠互利。

  张芳对这些自然无异议。

  她本就做好了净出钱的准备,无论是施粥,还是给贫寒者赠衣物、粮食,都是需要不断的投入,就是纯粹的散财。

  千百年来,行善的人皆如此,她也早已习惯了拿嫁妆收益进行贴补。

  没想到寻张夫子做善事,还能倒赚钱!实乃意外之喜!

  但这么一条挣钱的路子,她也不好意思一家全占,说自己不懂,在此地需要众人多多助力,烦请众人帮帮她。

  经过一番愉快的交谈,他们大致敲定了分工,以及将来的分红。

  回去时,张芳一路的笑容就没淡过。

  虽然她行善事用的都是自己的嫁妆收益,但在府中难免有人说三道四,明里暗里说她败家。

  如今有了张夫子,她就既能做善事,给人提供可以谋生的活计,又能有所收益贴补家里了。

  她笑容满面,双目合十,念了句:“阿弥陀佛。”

  宁夫人心中微酸,说:“念什么阿弥陀佛啊!依我看,你不如念阿弥梓若!”

第293章 两封奏折

  张芳打趣宁夫人,“这是哪家酿的陈年老醋?方才问你意思,偏你不应,比见心上人还要扭捏。”

  “去你的!”宁夫人轻推她一下笑道,“我不比你自在,回去后得和家人商量一番才行。”

  她们各自归去。张芳回到租住的地方,就安排人手,开始准备物流据点与车马的事情。

  知府在这里待了三天,便离开云县,去往其他县城了。通判比他早走一日。

  贵妇们买到了玩具,在乐园游玩了几日,看了一场讲学大赛,才带着购买的大包小包的东西,兴尽而归,返回府城。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田野上飘荡着村民收豆时的歌声。两封奏书飞入京城。

  一封来自颍州通判;一封来自颍州知府。

  颍州通判的奏疏在前,知府在后。

  皇上一份份的批改奏折,最先看到通判的奏折。

  通判先是简单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情况,然后说起河湾村之事。

  “河湾村以造福于人,免费读书为名,实则招人前去,以办会员卡为由,进行敛财。

  除此之外,馆中图书,对圣人经典多有亵渎。余读书百遍,尚不敢轻易评判先贤,唯恐亵渎。

  河湾村,图书馆内图书却将圣人经典配上怪模怪样的图画,妄自配以轻佻的语言,辱没经典,不可饶恕!

  非唯图书馆,河湾村里还有乐园,皆行谋利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