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楼梦之黛玉复仇记 第138章

作者:方一宇 标签: BG同人

至于环弟,人各有志,人各有命。

新出炉的清嘉郡主往各宫去拜见的时候,探春再次,见到了那个被满府上下,人人称颂的大姐姐。

她瞬间想起,小时候被李嬷嬷骂的时候。

第305章 番外一、才自精明志自高(3)

出嫁那日风很大,探春扶着侍书的手立在栈桥上,发间赤金点翠的凤凰步摇垂珠微颤。

而她的家人,能来的都来了。

皇后和怡郡王妃都来了,瑞郡王妃和理郡王妃也在,而前朝,几个郡王送别使臣,可谓是给足了岛国脸面,岛国使臣激动万分,再三拜谢,深感中原对清嘉郡主郡主的重视,对岛国的重视。

使臣甚至代表他们的国主再三表示,举国上下定会将这位清嘉郡主奉为一国之母,终生礼敬。

暮色漫过船舷时,侍书发现郡主的妆匣底下压着片银杏叶,叶脉间尚存着秋爽斋的墨香味。

抵达岛国的时候,是国主的大儿子带人亲自迎接。

林姐姐给的资料里面,国主的两个儿子之间,就是互相不对付的——自古天家兄弟,骨肉相残的太多,岛国虽然是番邦小国,但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所以连这一套,也都继承了过来。

岛国国主的大儿子,蔡国珣,年纪比探春也仅仅小一岁。

到了夜间,探春才见到那位已经四十的岛国国主蔡经略,他披着玄色蚕丝大氅,四十载时光在眼角刻出细纹,倒让那鹰隼般的目光愈发淬利。

他看见了烛火影中的清嘉郡主,十二树赤金点翠凤冠压着鸦青鬓发,衔珠凤凰口中垂下的东珠,正悬在眉间三寸处摇荡。那丹朱点就的唇上抿着霞光,眼底却汪着两潭将溢未溢的秋水。

果然战胜了中原王朝就是好,不仅仅能拿到不少物资,还能送来如此美貌的郡主。

伸手抬着新娘子的下巴,蔡经略眯了眯眼。

探春心底是有几分畏惧的,但面色并无任何变化,甚至迎着对方的目光,看了回去。

这个动作取悦了蔡经略:他原以为,中原的郡主会是个哭哭啼啼的小女人,没想到,竟然如此大胆。

爱上中原王朝来的郡主,可不是什么难事儿。她太厉害了,短短几个月,就能将岛国语言说得如此流利。

不止如此,她还快速搞明白了宫内大小事务,接手后将一切打理的有条不紊。

这让蔡经略更是感慨:前妻在世时候,也从未做到如此出色。

自打迎娶了这位郡主,蔡经略只觉惊喜不断,她拥有大智慧,又有小情趣。就是看着她簪着赤金嵌玛瑙扁方,往青玉夔纹炉添苏合香,也觉得比旁人优雅太多。

难怪中原人能写出这般诗句: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有了蔡经略的偏爱,探春在岛国后宫自然是无往不利的。

蔡经略的后宫人不多,但事儿却不少。不过种种矛盾中,最突出的,就是两个王子之间的矛盾。

看来,岛国真是把中原的文化学了个七七八八,就连内斗,也学到了。

说来也挺有意思,国主的大儿子蔡国珣,虽然是长子,可不是嫡出,他的生母地位很低,起初只是一个婢女。

而二儿子蔡国邦,才是嫡出,也就是蔡经略原配生的。蔡国邦的舅舅,是岛国领军的将领。

兄弟二人平日里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只是都被他们父亲压着,才没有闹出大事儿来。

蔡经略仗着自己的威严,并没有把两个儿子的争夺放在眼里,这个位置,他想给谁就给谁,只有经得起考验,才能成为合格的继承者。

蔡经略的自负让探春松了口气——一个自负的国主,比起小心翼翼之人,就要好对付多了。

两位王子很快都注意到了他们这位新来的、快速获得了父亲宠爱的、来自中原王朝的郡主。

而得知父王要开设盐场并设立盐课司后,二位王子都吃了一惊:岛国并不缺盐,但一直以为,盐场都是私人开设。

再一打听,这事儿是新王后提出来的——盐是国之物资,该有朝廷掌控,否则容易受人利用,也不利于控制盐价。

虽然探春此举,只不过是把中原王朝的法子挪过来,但她考虑周全,盐务法典都清清楚楚,轻而易举就说服了蔡经略。

这让蔡国珣和蔡国邦都意识到,他们的这位继母,是个顶顶聪明之人,他们应该想法子拉拢她才是。

而这时候国主一名换做江春华的妾室,怀孕了。

江春华同样出身很低,原本是个绣娘,没成想被国主看上春宵一度后,就上了位。

江春华心底很忐忑的:新王后都没有怀孕,自己先怀孕。

而且新王后看起来,可不是什么温柔慈善之辈。

没曾想,新王妃待她却很好,不只是吩咐太医好生照看,还大方的将她从中原带来的名贵药材都拿了不少给她。

更难得的是,王妃还把她家中嫂子难产的事儿,细细告诉她:“所以呀,这女人怀孕,最是艰难,千万别贪图一时嘴快,吃太多,将胎儿养的太大,将来不好生养。你也别提心吊胆,过的舒适最重要了。”

一开始,江春华依旧是不放心的,但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她用心观察,发现新王妃真是坦坦荡荡,对她也真是十分用心,江春华也就渐渐放下心来。

“如今这天暖气清的,你也别总是闷着,宫内各处多转转。”探春亲自陪着,这也是她好多多熟悉宫城各方的好机会。

探春如此大度,考虑周到,更是让蔡经略满意。

满意的蔡经略接过探春递来的南红玛瑙雕花鸟纹壶,有些不解:“这倒是个不错的,俏色巧雕而成,工艺精湛。”

夸了一句,却不料探春告诉他:“这是大王子的妻子,今日进宫陪我说话时候,送来的。”

什么?老大媳妇?这是什么意思?

蔡经略顿时生出了不满的情绪:老大如今不仅仅想在朝廷拉拢大臣,现在居然,连自己的后宫之人,也想拉拢。

手伸的太长了。

隔日,蔡经略就找了个理由,对大儿子申斥了一番。

二儿子蔡国邦高兴了:看样子,只怕继母还是觉得大哥不行,不会支持大哥。

不支持大哥,那就要支持自己了。

蔡国邦琢磨着该如何试探试探。

第306章 番外一、才自精明志自高(4)

但探春都没料到,蔡国邦想拉拢自己,做的比蔡国珣还要离谱。

蔡国邦的夫人田氏进宫拜见,笑容倒是恰到好处:“我们二爷觉得,母亲最是慈爱温和,不免想到自己亲生母亲,可怜二爷,出生没多久母亲就不在了。二爷一想起自己孤苦了这九年,便很是伤怀。”

然后田氏竟然站起来,十分诚恳道:“因而二爷盼着娘娘以后也多疼爱些,若是有幸,自是愿意称娘娘一声母亲。”

什么??探春简直惊呆了,这操作完全出乎探春想象了,二王子这意思,要认自己当亲娘?

大王子不过是送点儿东西,国主就这么不满,这要是知道二王子这举动,只怕得气的不行。

探春心下感慨,面上倒是很正经道:“这话说的就差了,如今我本就是王后,无论是哪个王子,也该尊我一声母亲。所以这话,我劝你们还是别再说了。”

被探春拒绝,田氏倒也没有生气,还很会自己给自己台阶下:“是妾身冒失了,只想着表一表我们爷的孝心苦心,说的急切了些。妾身今日就先告退了,改日再来母亲请安。”

田氏出去后,侍书都忍不住说了一句:“二王子还真有意思,谁愿意凭空捡一个十六岁的儿子。”

探春想,可不就是这个道理嘛。

“罢了,找个时候,给国主透个风,好让他知道知道,他的儿子是个什么货色。”挑拨离间,让两个王子别哪一方独大,才是探春的目的。

侍书是最明白探春心思的,听了这话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等着蔡经略知道二儿子竟然让妻子跑去认探春当母亲后,更是被震惊到了——若是老大,还可以说他出身低了想抬高自己,可老二的母亲是原王后,老二这么做,也不怕他九泉之下的母亲寒心吗?

气不过的蔡经略甚至对着探春发难:“怎么,你看不上老二?”

“这话从何说起?”探春故作不解。

“他不是来认你当母亲?”蔡经略可以说得上阴阳怪气了。

却不料探春听了仿佛没当回事儿:“您是怪我没跟你说一声?一来,两个王子本来就得叫我一声母亲,二来,我还年轻呢,将来又不是不能有自己的儿子。”

这话说的相当坦诚,蔡经略反倒是让探春的坦坦荡荡给弄得没脾气了:说到底,他还是害怕自己的枕边人跟自己儿子联手的。

“何况,我可不想要这么大的儿子,更不想做别人的便宜婆母。”探春继续说,“民间有句俗话,娶了媳妇忘了娘,新娘都有了,还要什么养娘啊。”

这下子蔡经略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还摇了摇头:“这话,也是你这个王后该说的吗?”

语气里却没有一点儿责备的意思。

这事儿最终也以蔡经略训斥了儿子结束。

有意思的是,两个王子对于拉拢探春不成功,反倒是没有气馁,因为二人都觉得,只要对方也没成功,那就不算失败。

不过二人倒也歇了心思,没有继续在探春这方下功夫:只要王后保持中立,就是好事儿。

等着江春华生了个儿子,两个王子也没太在意:这个弟弟太小了,等他长大,黄花菜都凉了。

然而,探春的一切也并非一帆风顺。

这一日,探春蘸着朱砂的笔尖悬在宣纸上方,一滴红墨正落在画中垂丝海棠的花蕊里。窗外传来三声鹧鸪啼,她睫毛微颤,笔锋忽转,在花瓣脉络间勾出几个似字非字的符号。

"王妃,宫禁卫军的人闯进园子了!"侍书推开雕花门,发间金簪歪斜着刺破暮色。探春腕骨一抖,镇纸下的海棠图已卷成细轴塞进青瓷画缸,指尖却触到暗格里冰凉的蜡丸。

探春将茶盏往绣绷上一泼,墨菊顿时晕成团乌云,"侍书,把前日誊抄的《女诫》拿来。"话音未落,玄铁护腕已挑开珠帘,为首那人鹰目扫过案上狼毫,刀鞘重重压在未干的画纸上。

"赵大人是要替国主考校本宫笔墨?"探春捻起染红的指尖,"这海棠图原是要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中原太子妃的。"

赵全冷笑一声,佩刀穗子扫落案头白玉镇纸,暗格弹开的瞬间,侍书的呼吸凝在喉间。

什么都没有,就连海棠图也让他们看不出任何问题。

“王后,芳贵人宫中失窃,下官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赵全什么都没有能找到,什么也没有发现,只好向探春请罪。

探春当即发火:“芳贵人?还真有意思,既然如此,那本宫就等着芳贵人的解释。”

只可惜,芳贵人不会有机会了,国主以芳贵人僭越为由,直接赐了一杯毒酒。

这倒是给探春提了个醒——只怕国主对她,有怀疑。

日后一切,当更为谨慎才是。

幸好当日,和林姐姐商议时候,留了个心眼儿——直接送给林姐姐,只怕太惹眼了,毕竟林姐姐身份特殊,若是去信给二姐姐,就不同了。

二姐姐一个寡妇,自己这个做妹妹的,寄信过去,再合理不过了。

然而探春都没料到,有人比自己还等不及。

上一篇:穿成蛇队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